首页 > 资料 > 大班教案

大班教案

发布于:2021-05-14 14:24:41 作者:

【精选】大班教案范文10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教案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选】大班教案范文10篇

大班教案 篇1

  目标

  1、幼儿用各种发饰如:发夹、橡皮筋等设计各种发型。

  2、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喜欢动手操作。

  3、幼儿之间能分工合作:一人当模特,一人当设计师,可以互相交换。

  环境创设与提供的操作材料

  各种发饰如:发夹、橡皮筋及发胶等

  预设活动过程

  1、师生讨论做发型所需工具极其用途。

  2、教师出示发饰如:发夹、橡皮筋及发胶等,介绍其作用。

  3、师生相互分享所要设计的发型。

  4、幼儿自由找伙伴,分工合作:一人当模特,一人当设计师,进行发型设计。

  5、发型SHOW:模特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发型,能大胆表演,会创造性地做各种动作和造型。

  课后总结

  生成活动

  特殊事件

  寸头的小朋友很想自己也可以在自己的头上做各种发型,但由于头发教短,用现有的工具做头发比较难,于是大家展开讨论,小朋友说:“给他搞些头发上去“给他接些头发上去“给他带上假发”于是即将生成做假发的活动。

  已达到的学习目标

  1、各种发饰如:发夹、橡皮筋等设计各种发型。

  2、儿的创造力,喜欢动手操作。

  3、之间能分工合作:一人当模特,一人当设计师,可以互相交换。

  教学反思

  1、幼儿对活动很感兴趣。

  2、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良好行为:

  (1)能有礼貌地跟同伴借工具

  (2)梳头时很温柔

  (3)模特跟设计师说自己想设计的意图。

  3、幼儿喜欢用的工具:发胶、发夹。

  4、幼儿用得教少的工具:橡皮筋。原因:幼儿怎样用;皮筋不够吸引孩子。

  5、可收集更多的发饰:彩绳等。

大班教案 篇2

  教学目的与要求:

  1、倾听音乐,分辨乐曲的AB结构。

  2、根据现实生活中已有的经验创编动作,表达对音乐的理解。

  3、能协调的和同伴分配角色,体验和同伴一起玩游戏的快乐。

  4、知道在离开座位进行游戏的时候控制自己的情绪。

  教学重点:分辨乐曲的AB结构,能跟随音乐做律动。

  教学难点:会听音乐,根据现实生活中已有的经验创编动作。

  教学准备:钢琴一架,配套教学图一套,教学课件一个。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听音乐进教室。

  2、出示小鱼图片,教师谈话,引出课题。

  小朋友们,你们看到过大海里的小鱼吗?他们是什么样子的?他们是怎样游得?今天我们来学习韵律《大鱼和小鱼》。

  二、基本部分

  1、完整的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的旋律和结构。,分辨音乐的AB结构,听后提问。

  提问:

  (1)听完这首歌曲你有什么感觉?

  (2)歌曲是几拍子的?

  (3)听一听音乐有几段?

  2、让幼儿在图谱的提示下再次听音乐感受音乐的旋律,了解A段音乐的结构。

  (1)看看图谱,说说那幅图上的大鱼在干什么?

  (2)大于吹了几次泡泡?我们一边听音乐一边用手画泡泡,画完后说说你们听到了几段音乐?

  (3)教师引导幼儿随音乐做大鱼游泳和吹泡泡的动作。

  (4)教师指导幼儿独立完成A段的练习,教师适当的给与指导。

  3、教师引导幼儿创编小鱼游戏的动作,表现乐曲得B段。

  (1)看看图谱,说说图上的小鱼在干什么?

  (2)教师带领一位幼儿做大鱼,让其他幼儿做小鱼,随音乐B段进行游戏,在最后一笑,用语言提示幼儿大鱼和小鱼要告别回家。

  4、播放A段音乐,教幼儿学做娃娃步。

  (1)教师扮照镜子的人,幼儿扮镜子。

  (2)1—4小结教师做动作,幼儿等待。

  (3)5—8小结幼儿学做教师刚才的动作。

  5、引导幼儿听乐曲并完整的游戏,教师指导。

  6、分角色进行表演。

  三、结束部分

  1、教师总结,对本节课表现好的幼儿进行表扬。

  2、下课休息。

大班教案 篇3

  一、欣赏各种卡通小猪图片,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

  1。欣赏各种卡通小猪图片,形象地感知胖胖猪的外部形态特点。

  提问:小朋友们看了小猪的图片,小猪长什么样?

  2。教师小结:小猪有胖胖的身体、圆圆的头、短短的四条腿、细细的小尾巴。

  二、尝试用夸张、拟人的手法,表现出小猪可爱的卡通动漫形象

  (一)造型启发

  故事《三只小猪》你们已经听过了,你们最喜欢哪一只小猪?如果请你用学过的方法制作一只小猪,你会怎么做?

  (二)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来学做卡通小猪,好吗?请小朋友先看看老师是怎么做的:

  1。先把橡皮泥撵压成厚薄均匀的泥板;

  2。把报纸揉成纸团,用撵好的泥板包起来做小猪的身体;

  3。用搓、捏、连接手法分别加上小猪的耳朵、鼻子、眼睛、嘴巴、尾巴、脚等身体部位;

  4、最后,启发孩子可采用辅助材料装饰小猪。

  三、幼儿创作,大胆表现

  1。用卡通的方法把你喜欢的小猪做出来。

  2。鼓励幼儿大胆想象,不受真实物象局限。

  3。对于动手能力较差的孩子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四、交流讲评

  请幼儿大胆介绍自己制作的小猪,采用哪些方法。把做好的小猪放到桌上,说说你喜欢哪只小猪,为什么?

大班教案 篇4

  一、设计意图: 祖国妈妈要过生日了,面对生活在“甜蜜生活”的幼儿来说,“十月一日”只是一个盛大的节日,可以休息七天,有好吃的、好玩的,到处都很热闹。但是对这一节日的实际意义还不能深入了解。对于大班幼儿,我们应该让他们适时了解一些历史,让幼儿知道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旨通过此次活动,培养幼儿爱祖国的情感。

  二、活动目的:

  1、知道“十月一日”是“国庆节”,是祖国妈妈的节日,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2、通过老师讲解,看图片、自己动手制作等一系列环节让幼儿感受节日的热烈气氛,培养幼儿热爱祖国,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三、活动准备:

  1、节日前收集在班上展出家乡和祖国建设成就的各种图片

  2、通过散步组织幼儿观察人们为迎接国庆节所进行的准备活动和环境布置

  3、材料:彩纸、大白纸、剪刀、油画棒若干。

  四、活动过程:

  1、组织幼儿齐唱国歌。

  2、介绍“十月一日”是“国庆节”,是祖国妈妈的生日。

  3、通过图片、故事讲述,让幼儿了解国庆节的来历,教育幼儿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

  4、分组让幼儿用自己方式“庆祝十月一日”。

  一组:添画烟花。

  二组:自制彩旗。

  三组:创作画《娃娃庆十月一日》。

  5、师生共同装饰教室。

  6、齐唱歌曲《祖国,我爱你》。

  五、活动延伸:

  1、请家长在节日晚上带幼儿去看焰火。

  2、组织幼儿节日后的谈话。

  六、活动反思:

  此次活动开展比较顺利,目的基本达到,幼儿兴趣很高。幼儿们大多已知道“国庆节”的实际含义,了解了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幼儿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非常丰富,通过他们的小手剪、添画、粘贴来装饰我们的教室,共同庆祝“十月一日国庆节”。

大班教案 篇5

  教学理念:

  大班幼儿已经对勇敢有了更高的认识,但同时幼儿对勇敢的理解是很片面的,教师和家长应帮助幼儿理解什么叫勇敢、什么样的行为是勇敢。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幼儿对勇敢的亲身体验却不是很多,所以我们设计了一些新游戏,让幼儿在活动中充分感受勇敢的快乐与兴奋。还应该让幼儿结合自身的条件来解决问题,寻找一个最好的方法,使幼儿明白勇敢的人离不开智慧。

  教学目标:

  教师:

1、帮助幼儿懂得遇事不要慌张和不怕困难的精神。

  2、帮助幼儿结合自身的条件寻找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3、帮助幼儿理解勇敢的真正含义

  幼儿:

1、明白勇敢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快乐,并需要聪明的智慧。

  2、从游戏中充分体会勇敢的含义

  3、在他人需要帮助时应结合自身的条件寻找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活动准备:

  几组图片、动物头饰若干、玩具、画纸、水彩笔、油画棒、磁带(《勇敢的三只羊》)

  明镜台:

  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勇敢的三只羊》。

  时间:5分钟

  活动:

  1、出示三只羊的图片同时教师讲故事

  2、教师提问:“故事中都有谁?”

  3、小羊和中羊上山去吃草,为什么跑了回来?后来他们为什么敢上山去吃草?

  4、它们碰到了谁?

  为什么三只羊一起上山吃青草?大羊出了一个什么主意?大灰狼最后为什么摔死了?

  5、你觉得哪只羊最勇敢?为什么?

  注意:教师要确信幼儿理解了故事内容,讲解故事时速度尽量慢。

  智慧泉:

  听过了《勇敢的三只羊的故事》,我们自己来表演一下吧?我们选几个小朋友,一个扮演小羊,一个扮演中羊,一个扮演大羊,还有一个扮演大灰狼,然后想一想:“它们三只羊到底谁最勇敢?”

  时间:15分钟

  活动:

  1、教师给幼儿戴头饰。

  2、在活动中有表情的表演。

  3、让幼儿在情景中体验勇敢。

  注意:教师尤其对平时不敢上台表演的小朋友多给机会,表演完后鼓励他们是勇敢的孩子。

  回音壁:

  教师出示图片请幼儿仔细观察图片中发生了什么事?如果你看到了会怎么做呢?

  时间:15分钟

  活动:

  教师出示图片,提出问题:

  1、 请幼儿描述图中的情景。

  2、 询问幼儿他(她)遇到这样的情况会怎么做?为什么?

  3、 组织幼儿讨论发言,教师做记录。

  4、 教师引导

  幼儿结合自身的条件想出好的方法。

  5、 游戏:组织幼儿去营救小动物。“你刚才救了哪些小动物?你有什么感受?”

  注意:本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明白勇敢要量力而行,要选择最好的方法。

  启思路:

  今后小朋友们都要长大成人,你今后想干什么工作?请把你想象的画出来,然后讲给你身边的人听。

  时间:12分钟

  活动:

  1、师给幼儿发纸和笔。

  2、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想出与众不同的工作。

  3、请个别幼儿自我介绍想做的职业。

  建议:对个别画画能力弱的幼儿多鼓励多引导

  附:故事《勇敢的三只羊》

  山脚下有三只羊,一只大羊“咩……”,一只中羊“咩……”,还有一只小羊“咩……”。它们常上山去吃青草,可是山上有个洞,洞里躲着一只大灰狼。

  有一天小羊上山去吃草,大灰狼听见了小羊的脚步声,就在山洞问:“谁啊?”“我是小羊。”“你来干什么啊?”“我上山来吃青草。”“好啊,我要吃掉你。”小羊听了很害怕,就赶忙往山下逃。中羊也上山去吃青草,大灰狼听见了中羊的脚步声,就问“谁啊?”“我是中羊。”“你来干什么啊?”“我上山来吃草。”“我要吃掉你。”中羊听了很害怕,赶忙往山下跑,小羊和中羊在山脚下碰见了

  大羊,它们告诉大羊说:“你不能上山去吃草,山上有个洞,洞里面有只大灰狼,它要吃的掉我们。”“啊!别害怕,我们一起上山去,小羊可以用头撞,中羊和我一起用角顶,让大灰狼滚下山去摔死它。”“好、好、好。”三只羊一起上了山,大羊走在前面,中羊“踢踏、踢踏”的走在后面,小羊“踢踏、踢踏”的走在最后面。大灰狼听见三只羊的脚步声就问:“你们是谁啊?”“我是大羊”“我是中羊”“我是小羊。”“你们来干什么啊 ?”“我们来吃草。”“吃草?我先吃掉你们。”说着就从洞里蹿了出来向三只羊扑过去。三只羊并不害怕一起对付大灰狼,小羊用头撞,中羊和大羊用头顶,它们一起把大灰狼撞倒了,大灰狼滚下山去摔死了。三只羊高兴高兴的上山吃草了。

大班教案 篇6

  活动准备

  幼儿了解、熟悉《拔苗助长》的故事,录制好同名乐曲。

  活动目标

  初步学习自主创编“拔苗助长”的律动,并随音乐形象和绪按节拍、较投入地进行表演。

  学习根据故事情节和特定音乐形象创编、记忆动作顺序在活动过程中,充分享受在和谐空间中表演故事情节带来的乐趣。

  活动过程

  1、依据线索回忆故事情节。

  教师:有个故事藏在一段音乐中,你仔细地听,是个什么故事?

  (1)引导幼儿仔细听音乐唤起幼儿对故事的回忆。

  幼儿1:我听到音乐中有“啊一”。

  幼儿2:好像听到农夫爷爷“哈哈哈哈”笑的声音。

  幼儿3:我听出来了,是拔苗助长的故事。

  (2)教师帮助幼儿找出音乐中带有特定感情色彩的词“嗯”“哈哈哈哈”“啊”。

  (3)引导幼儿根据故事情节创编“嗯”“哈哈哈哈”“啊”等处的动作和表情。

  教师:①老公公为什么要“嗯”呢?你们来做做他观察禾苗时的表情和动作。幼儿用各种动作姿态表现老公公看禾苗的动作,看看近处的禾苗,前后左右都看看。

  教师:②老公公为什么要“哈哈哈哈”?

  ③老公公和老婆婆为什么会“啊”?他们发现了什么?可以用怎样的表情和动作来表现他们惊呆的样子?(幼儿用个性化的动作来表现。)

  (4)引导幼儿再听一遍音乐,其间在“嗯”“哈哈哈哈”“啊”处用自己创编的动作进行表演。

  2、依据故事发展顺序创编动作。

  (1)启发幼儿顺着故事线索,说说在这段音乐中还听出老公公在干些什么。

  幼儿1:老公公走在路上。

  幼儿2:老公公在拔苗。

  幼儿3:我觉得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

  幼儿4:他拔了许多苗,在擦汗,很累的样子。

  (2)教师提供语言线索,启发幼儿创编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相匹配的动作。

  ①老公公兴冲冲地走在长长的田埂上,他打算去看看禾苗的生长情况。

  ②禾苗在田野里随风摇摆。

  ③嗯?老公公怎么了?团团转的动作可以怎么演?

  ④哈哈哈哈,老公公想出了什么好办法了?(他小心翼翼地拔起苗来。)

  ⑤好不容易把苗儿拔高了,真累啊!这时老公公会怎么做?

  ⑥老公公急忙回家叫来老婆婆,让她来看拔高的生了什么事?

  (3)幼儿根据语言线索自由创编,教师根据情况做出榜样。让幼儿比较、模仿。

  3、在音乐的感染下大胆表演。

  (1)幼儿听着音乐用动作完整地表演。

  (2)提供更大空间让幼儿完整表演第二遍,并要到处找个同伴扮“老婆婆”,做快跑的动作。

  (3)教师唱谱,引导幼儿创编禾苗枯萎的造型动作观察学习。

  (4)幼儿分组表演,相互欣赏、学习、评价。

  老公公本来是希望禾苗快快长高,为什么禾苗反而不长(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是行不通的。)

  课题生成

  一天,小小故事会上一个孩子到前面讲起了“拔苗助长”的事,结果引起了多数幼儿的呼应,都说听过了。有爸爸妈妈给的,有爷爷奶奶给讲的,也有从成语故事书上看到过的。这则我传统经典的成语故事,确实各个年龄阶段的人都知道它,它包含较为深刻的哲理,不失为幼儿德育的好教材。能否将寓意深刻故事作为活动内容,让年龄小的孩子了解它、接纳它,运用多通参与理论将故事改编成韵律活动,让孩子自发地投入到听、说、a做、演的活动中来,从而生成本课题。

大班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分辨音乐的强弱、快慢,并用两种不同的力度、速度的洗手帕的动作来表现。

  2、通过洗手帕活动,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5、体验歌唱活动带来的愉悦。

  活动准备:

  《洗手帕》磁带、手帕,《大头儿子小头爸爸》中洗衣服的片段

  活动重难点:

  听音乐能够区分强弱、快慢。

  活动过程:

  1、观看录像导入主题,引起幼儿兴趣

  “小朋友,你们喜不喜欢看动画片呀?(喜欢)今天老师就请小朋友来看一段动画片好吗?”

  师:“你们看到了谁呀?(大头儿子)他在干什么呢?(洗衣服)他是怎么洗的呀?谁能上来表演一下?”请个别幼儿上能台表演

  2、出示手帕,教师演示洗手帕的方法。

  “小朋友,这是什么?”(手帕)“那你们看看这块手帕它是什么样的?”(引导幼儿说出手帕脏了)

  “手帕脏了怎么办?可以怎样洗?”请幼儿讨论并创编动作

  3、欣赏音乐《洗手绢》。帮助幼儿熟悉乐曲旋律,分辨音乐的强弱、快慢的变化

  “老师这儿有一首关于洗手帕的音乐,我们来听一听,好吗?”

  音乐又快又重时应怎样洗手帕?请幼儿创编动作

  音乐又轻又慢时可以怎么样洗手帕?请幼儿创编动作

  4、请幼儿分段听音乐,练习两种洗手帕的动作。

  那我们听好了音乐来学一下洗手帕动作

  5、鼓励幼儿边听音乐边完整的洗手帕的动作。

  “现在我们现在跟着音乐来洗手帕吧!”

  6、启发幼儿在乐曲末边说“晾起来”边做相应的动作,表现出劳动后的愉快心情。

  “手帕洗好后,我们还应该做什么呢?”

  7、与幼儿一起唱《我的小宝宝》结束活动

  手帕洗好了,小朋友们累不累啊?那我们坐在位置上休息一下吧!

  活动反思: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得到父母的疼爱,生活中的一切都有大人包办代替,自理能力很差。韵律活动《洗手帕》,让孩子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通过活动,孩子们懂得了音乐又快又重时,应怎样洗手帕;音乐又慢又轻时,又应怎样洗手帕。

大班教案 篇8

  活动科目:音乐

  活动班级:大班

  活动名称:粘粘粘(第一次)

  活动目标:

  1、体验、表现韵律活动的情趣,感受活动的快乐。

  2、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创编动作。

  3、能随音乐合拍地做动作。

  4、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观看哑剧表演,理解哑剧内容,感知“粘”的含义。

  1、观看哑剧,激发幼儿兴趣。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过哑剧表演吗?哦!那么今天我来表演一段哑剧,我的动作,告诉你们一件什么事情?猜猜看哦!

  2、提问:(1)这是谁呀?这个老鼠它想去干什么呀?

  (2)这个泡泡糖是一个怎样的感觉?

  (3)然后小老鼠怎么办呢?

  (4)粘在上面怎么办呢?怎么拔呢?请你们用一个词来说说看。

  (5)你们想想看,泡泡糖越粘,小老鼠的力气越大,还是越不粘,力气越大。

  3、那我们一起来试试,这个泡泡糖粘住手的感觉!是个超级粘的泡泡糖哦!

  二、感受音乐,能随音乐合拍地做作。

  1、感受音乐,体验音乐的强劲有力。

  (1)我刚才表演了一个小老鼠被泡泡糖粘住了以后想拔起来的事情,我们听听音乐,听了音乐,会让你想起什么样的故事呢?

  (2)听了音乐,你感觉怎么样?让你想到了什么事?

  (3)小结:感觉这个音乐很重,很有力,就好象我刚才表演的哪个哑剧,小老鼠怎么拔也拔不起来。

  2、随音乐合拍地做动作。

  师:那么我们跟着音乐一起来表演这个小老鼠被泡泡糖粘住后怎么拔也拔不起来的样子。

  三、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创编动作。

  1、师:哎呀!这个口香糖可真是粘呀!那你们想想看,这个超级粘的口香糖还会粘住小老鼠的什么地方呢?

  2、师:你们先试试看。

  3、师:谁来告诉我?

  4、师幼随音乐表演幼儿创编的动作。

  师:你们表演的真棒!想不想听音乐来试试?

  5、师:你们真是太厉害了!那么你们想不想邀请后面的老师跟我们一起来玩这个被粘住了的游戏呢?那我们一起邀请老师,一起说:“请老师和我们一起玩吧!

  6、结合空间,启发幼儿创造性表演。

  师:这次我要来增加游戏的难度,考考你们的创造性。想想看,小老鼠身体的哪个地方,哪个部位会粘住这个教室的什么地方?请你们大胆地站起来找个地方试一试,赶快粘好!

  7、泡泡糖这么粘,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麻烦,那我们平时吃完泡泡糖应该怎么办?谁能想个好办法?

  四、拓展经验,加深幼儿对音乐的理解。

  1、师:那么这样强劲有力,紧张的音乐,这样用力挣脱的动作,还会让你想到什么事情?

  2、我也来给你们制造一个情境,假装这里是一个沼泽,那个人只要一踩上去就会陷进去,很难很难再爬上来的。现在你们一起掉进陷阱,找找早沼泽地里爬起来的感觉。

  3、小结:虽然我们陷阱了沼泽地里,可是那个顽强的精神是很了不起的。老师们,我们大班的小朋友很了不起吧,为我们鼓鼓掌。

  教师:大家看了这个活动,很有收获,也有一些想法想和你交流,我们边回顾边探讨,好吗?

  姚:好的。我先说说这次活动的设计意图吧。由于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家长和孩子都喜欢吃口香糖,对口香糖的粘性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常常把口香糖粘在衣服上,粘在鞋子上,感觉有趣好玩。于是我就抓住了孩子的这个兴趣点,设计了音乐活动《粘粘粘》,音乐表现的是小老鼠与口香糖之间的故事,风趣幽默,充满童趣,音乐节奏明显,听起来强劲有力,也非常适合大班幼儿表演。而因为取材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所以孩子非常感兴趣。幼儿在与音乐一起游戏的.过程中,大胆地想象,尽情地自我表达,同时产生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也感受了音乐的情绪。

  这次活动的重点是通过创编动作感受音乐的情绪,难点是能掌握音乐节奏,跟音乐合拍地做动作。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理解,我以孩子为主体设定了以下目标:1、体验韵律活动的情趣并感受活动的快乐。2、能岁音乐合拍地做动作,并能根据生活经验创编动作。3、知道口香糖会给别人和环境带来不方便,要爱护我们的环境。

  活动回顾:观看哑剧表演,理解哑剧内容,感知“粘”的含义。

  创设谈话的情境,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看过哑剧表演吗?哦!那么今天我来表演一段哑剧,我的动作,告诉你们一件什么事情?猜猜看哦!

  幼儿:在穿鞋。

  幼儿:脚被粘住了。

  教师:谁被粘住了。

  幼儿:大象。

  幼儿:小花猫。

  幼儿:小鸡……。

  教师:幼儿想像力很丰富,你在哑剧表演时动作不是太到位,幼儿猜测不出是谁在干什么,是被粘住了。

  姚:是的,我也感觉孩子们不知道谁被粘住了。

  教师:为什么不带个头饰呢?

  姚:当时我想我的表演孩子能猜出来,所以没带头饰。

  教师:你的表演动作让人感觉就像小鸡,下次还应找一位吐泡泡糖的小动物,这样以来能直接感应吐口香糖坏处。

  姚:好的。

  活动回顾:感受音乐,能随音乐合拍地做作。

  创设谈话的情境:我刚才表演了一个小老鼠被泡泡糖粘住了以后想拔起来的事情,我们听听音乐,听了音乐,会让你想起什么样的故事呢?

  幼儿:很伤心,很害怕。

  幼儿:好像被泡泡糖给粘住了,很恐惧。

  教师:你听到音乐有什么感觉?

  幼儿:很伤心、很沉重。

  师:让幼儿听音乐时,为什么问会想到什么故事呢?只要问有什么感觉就可以了。

  姚:我当时就想引导幼儿讲出被泡泡糖给粘住了的感觉,可幼儿好像不能理解我的意思。

  教师:你的这个没有先让幼儿熟悉音乐的节奏;幼儿跟不上节奏。

  教师:整个活动的环节比较拖拉,幼儿和教师的动作比较简单,教师应熟悉音乐,在哼唱时自己也没有合上节拍。

  教师:教师的语言要简练,提问要有针对性。

  活动回顾:拓展经验,加深幼儿对音乐的理解。

  创设谈话的情境:

  1、我也来给你们制造一个情境,假装这里是一个沼泽,那个人只要一踩上去就会陷进去,很难很难再爬上来的。现在你们一起掉进陷阱,找找早沼泽地里爬起来的感觉。

  幼儿这时一涌而上,你拉我、我拉你,教师也跳进早沼泽地里作动作。

  教师:我认为这个环节可以去掉,很容易误导幼儿,并且这个环节太乱,教师很难控制。可以引伸到上个环节乱吐泡泡糖的坏处,然后请幼儿谈谈,吃完泡泡糖应该怎么办。

  姚:陷阱了沼泽地里这一环节,我是跟原课程上学的。

  教师:原课程的思路是另外一位教师的思路,你应该有自己的思路,原版套用是不行的,你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在上一层。

  姚:好的,我回去在从新设计一下吧。

  创设谈话的情境:

  2、小结:虽然我们陷阱了沼泽地里,可是那个顽强的精神是很了不起的。老师们,我们大班的小朋友很了不起吧,为我们鼓鼓掌。

  教师:在这个环节教师应以“哑剧”情景“乱吐泡泡糖”的不良行为和害处,来引导幼儿说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怎样来保护我们的环境。

  姚:当时我想根据陷阱了沼泽地里这一环节,进一步让幼儿到自然中去感受。并且当时现场比较混乱,忙于安顿孩子的的情绪,带孩子离开活动室。

  教师:你让幼儿到自然中去感受,我们幼儿园有沼泽地里吗?幼儿根本体验不到,而是让人感觉你只是想尽快结束这个活动。

  姚;我这个环节还是根据原课程上学照搬下来的。

  教师:在第二次课活动时希望你有所新的改进,多加一些自己的设计。

  姚:好的,回去我在认真整理整理。

  姚:这次活动我觉得孩子还是挺感兴趣的,都较好的掌握了音乐的节奏,整个活动中孩子们的参与性与积极性较高。这次活动的不足有:第一,因为是年轻教师,所以在面对一些突发情况时,老师的教育机智还不够灵活。其次,我觉得语言还不够简练,语气的渲染力,包括表演的渲染力还是不太理想,有待进一步提高。本次活动中我自己由于经验不足,还有很多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在坐的各位老师都是我的前辈,恳请各位老师多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

  谢谢大家!

大班教案 篇9

  教育目标:

  1、欣赏作品,感受丰收的鱼景,初步理解上下重叠遮挡的关系。

  2、尝试用勾、点、染的方法表现画面内容,体验合作创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实物鱼若干、竹筐、盆。

  2、捕鱼撒网的视频;音乐。

  3、吴冠中作品《鱼海》;毛笔、墨等国画工具材料。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实物(将竹筐中的活鱼倒进大盆中),激发幼儿兴趣。

  “你们在哪里看到过这么多的鱼?”

  “还有谁看到这么多的鱼会很高兴呢?”

  2、播放“渔民捕鱼”课件,介绍画家与他的家乡以及作品的由来。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教师介绍作者画家爷爷吴贯中。

  3、师生欣赏作品《鱼海》,帮助幼儿感受和理解作品中上下重叠遮挡的关系。

  “你们知道这里有多少鱼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有的鱼能看到眼睛,有的鱼只能看到尾巴,有的鱼能看到肚子……)

  “为什么有的鱼只能看到眼睛,或只能看到尾巴呢?”

  (这里的鱼太多了,都上下重叠在一起了,所以画家爷爷给画取了个名字就叫《鱼海》,为什么叫鱼海呢?)

  4、教师重点介绍眼睛和鱼背的画法。(勾、点、染)

  “这幅画最亮得地方在哪里?”“那眼睛怎么画才最漂亮?”

  “鱼背可以用国画中的哪种方法来画?”

  5、教师小结,介绍写生方法。

  “今天,我们几个小朋友合作,把我们这里很多很多的鱼画下来”幼儿合作写生“鱼海”。

  6、幼儿自由创作(播放背景音乐),教师巡回指导。

  7、相互欣赏展示作品。

大班教案 篇10

  目标:

  1、反复感受,了解歌曲性质,初步理解歌曲内容,引导学唱的愿望。

  2、萌发做小学生的愿望和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准备:图片四幅、小乐器人手一份

  过程:

  1、幼儿听毕业歌旋律,手执乐器自由进入活动室。

  2、发声曲:再见

  5 3 1 │ 5 3 1 │ 2 4 3 2 │ 1 3 5 │

  (领)小 朋 友 毕 业 了 啦啦 啦 啦 啦 啦 啦

  5 3 1 │ 5 3 1 │ 2 4 3 2 │ 1 ― ― │

  (幼)再 见 了 幼 儿 园 啦啦 啦 啦 啦

  3、感受歌曲旋律

  (1)听第一遍音乐,初步感受。

  再过几天,小朋友就要离开幼儿园、老师,做个一年级的小学生。老师从心底里舍不得大家离开。三年了,老师看着你们一天天地长大,学会了画画做游戏,学会了唱歌和舞蹈,变的健壮、聪明、勇敢、有礼貌,心理真有说不出的高兴。所以,老师要祝贺你们长大,祝贺你们毕业。今天,让我们来听一听《毕业歌》。

  (2)听第二遍音乐。歌曲的名称叫什么?听上去感觉怎样?

  (3)听第三遍前问:“这首歌是几拍子的?

  (4)你听到毕业歌里说了什么?

  (5)老师出示图片示范唱。

  (6)听了这首毕业歌,你有什么话想对老师说吗?

  (7)再次欣赏后,幼儿跟教师学唱。

  4、复习《节奏邀请舞》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幼师资源   幼儿教案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