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语文教案中的教学方法

语文教案中的教学方法

发布于:2020-11-22 18:01:50 作者:

语文教案中的教学方法

  导语: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进行阅读,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要从多角度启发学生等都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读写结合,这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规律。读可丰富词汇、积累语言,为写奠定基础;反之,写对读又有促进作用,能提高读的自觉性、积极性,能提高读的质量。

语文教案中的教学方法

  语文教案中的教学方法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人文论者认为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语文学科是站在人的高度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人文主义教育家罗杰斯认为学生具有自我发展潜力的意向、体验自我和他人感情的敏感性,应视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是可供学生合理利用的灵活的学习资源,是一位真诚善良的帮助者,潜能开发的促进者,学生做出独立思索和自主决策的咨询者。他提供的教学过程是:确定情景,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探索问题,鼓励学生探究性思考;发展洞察,鼓励学生个性发挥。

  语文教学研究者指出:“学生主体的语言实践活动应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学生的语言实践本质上是一个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过程。”由此看出:语文教学也是实践活动的主阵地,只是实践活动特别强调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换句话说只要学生主动参与语文课程的学习,积极地查阅与学习有关的资料、图片、影像……,这就是语言文字的实践。所以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它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教育资源,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力,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观察调查探究表达创作等一系列的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能合理、有效、灵活地利用课本资源,使语文学习生活化、情景化、舞台化,更是不容忽视的。

  教材作为文本的载体,涉及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所以学习新课之前,学生查阅有关资料也就习以为常了。教师不需要指定查阅内容,凡是与新课有关的方面的资料,在正式授课之前就像营养套餐一样展示在学生面前。记得在学习《草船借箭》时,学生查阅了《三国演义》有关资料。在授课前的的自由交流中,真是让我惊喜万分,不仅了解了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还弄清了故事中写了主要人物的性格,各是怎样的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怎么样。上课时,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深入课文内容。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诸葛亮“神”在哪里?“妙”在哪里?我预设这种教学方案,鼓励学生动手动脑,让学生领悟到周瑜妒忌之心痛失在诸葛亮的聪明才智。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诸葛亮,你当时会怎么做,怎么说,怎么想?其三,让学生以旁观者的身份说一说看到这种情景,士兵、鲁肃、曹操又会说些什么呢?以上三个环节的设计环环紧扣,让学生扮演角色,跨越时空,发挥想象。其实就是为了学生体会思想情感,确定情景,自由表达;探索问题,鼓励探究;发展洞察,发挥个性。我个人认为,任何一篇文章,只要我们细心琢磨,灵活利用,都会成为顺手拈来的语文实践活动的资料。

  风乍起,吹拂校园新意

  语文实践活动的尝试阶段,真让我有些啼笑皆非。语文天地之觉,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到底该从何着手呢?我有一种狮子大开口的感觉。我想,所谓尝试就会有成功和失败两种可能,失败是推迟的成功,只要大胆地尝试,成功就会等待着我。

  于是,我开始了“成语故事与儿童人文素养”的实践活动。2005年4月开始,我尝试了成语故事诵读。现在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我心中还是挺激动的。“真过瘾!”“在语文实践活动后真让我眼界大开!想不到咱们的学生对古典文学那么感兴趣。”学生的情感、童趣,也更鼓励了我对语文实践活动课的信心和力量。

  不久,我班的语文实践活动课全面铺开了。丰富多彩的的实践活动活跃了课堂,拓宽了学生学习和生活领域,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可以说语文实践活动架起了学科之间的融合、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桥梁,真正地落实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文本性;编织出“喜看麦穗千重浪,倾听孩童表达声”的丰收景象。

  转眼间,半年过去了。我班各种内容的语文实践活动也步步进展了。我的最大感受是:当我面对一次次实践的检验,教师的素质也从不同的层面提高一档次。可以说,实践活动为我的语文教学积累了经验、积蓄了力量,使语文教育走向成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探索

  许多教师对语文实践活动的认识不足,不能大胆地放开手脚始终如一的坚持实践。他们担心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受到影响,担心考试的成绩受到影响。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虽说我在实践活动中取得一些成果,但这份成功多少有点浮躁,有些一蹴而就的感觉。要想使实践活动持久的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第一,要有一批敢于同陈规旧俗挑战的教师。第二,领导要改革教育的评价标准。让教师认识到语文实践活动不但不会影响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相反还会促进学生全方位的提高。我的实验课题“成语故事诵读和儿童人文素养”的实践活动,现在还在继续进行,我班学生的语文成绩不但没有下降的现象,反而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为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不惜采用各种方法,让学生发挥自己智慧,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尽管全班学生的平均成绩八十五分,能代表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真实能力吗?考试只是一张卷子,它不可能对学生较长时间所学的知识和形成的能力进行全面的检测。若眼睛只盯住分数,势必影响学生智力与能力的发展。这种“得”能偿失吗?

  这阵子我在想,如果我们学校从三年级开始做课题研究,这样有层次、有计划的进行,使每个年级组都有研究课题:有的进行童话创作实验,有的进行名家名作欣赏实验,有的做开发校本课程实验,有的进行成语故事诵读及成语故事新编实验等,总之根据课程需要进行语文资源开发实践。那么,三到六年级四年下来,我们的学生会是怎样的呢?《卡尔 威特的教育》指出: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有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有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有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的命运的收获。因此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和脚最好是留给孩子的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许多专家提出了“大语文”的概念,强调营造健康、健全的社会语言环境,利用一切学习语文的机会,广泛开发社会与生活的语文资源。生活处处是语文,生活事事是语文。除了语文课,在其他教学活动中,在社会上,在校园里,在自然界里,学生都在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学生正是通过听、说、读、写与历史古迹文化发生外来联系,与自然宇宙进行交流,开拓精神的自由空间,开发自我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力,不断地丰富与发展心灵世界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有目的,有组织的进行阅读活动、成语故事新编活动、开展故乡文化挖掘活动、开展“走进故乡”文化展示活动、开展“夸夸我的家乡演讲比赛活动等,一是拓宽信息源,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丰富学生的生活;二是能凭借课堂学习的成果,进行知识的再现、加工、巩固和储存,提高能力。三是搭建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让每个学生乐意展示才华。采用各种方式,鼓励学生,让学生体验成功,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我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联系生活实践,制定每周实话实说的方案。针对学生生活实际和学生的兴趣设计话题:如遇到什么困难,自己是怎样解决的;生活中的什么事引起你的思考,有没有得出什么结论;生活中的哪些事触动了你的心灵;把你这两天的烦恼或快乐说给大家听,让同学们分担你的忧愁,分享你的幸福。通过这些活动使语文教育的科学性和人文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更好地体现语文教育的目的。

  语文教案中的教学方法

  一、转变角色,以学生为中心

  在阅读教学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但是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而不是我们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形成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二、激发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阅读的兴趣,学生才能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投入到书的海洋中去遨游。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但兴趣的`培养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耐心地加以引导和培养。一般说来,学生对某科的学习目的是能够明确的,问题是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教师进行阅读目的教育时,学生就“热”一下,过一段时间,又“冷”了,这时需要教师注意适时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一是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四是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如小学四年级上册学了《语文园地二》中的成语故事“胸有成竹”,后来学生对成语很感兴趣,于是我让学生课外搜集更多的成语故事来读,读完后让学生来揣摩成语的意思,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指导阅读,授之以“渔”

  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首先是指导精读。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学生先理解每字的意思,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如教学《观潮》第3、4自然段时,先让学生细读课文,想象画面。再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形状,并分别用波浪线和直线画出作者描写钱塘江涌潮声音和形状的语句。这样,学生才会设身处地、入境入情地读书。既理解了内容,体会了感情,有领悟和学习了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其次是指导速读。在现代社会当中,对信息的筛选能力和筛选速度尤其重要。如果每篇文章都字斟句酌,则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跟上时代的步伐。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所需选择读物进行速读,当然在速读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对内容的理解,这样学生们就能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再次是注重课外延伸。为了使学生逐步学会读书,丰富学生的生活,开拓他们的视野,帮助他们积累生活经验,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同学们阅读的有关报刊、书籍,经常开展阅读课外活动,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如我教学完《幸福是什么》后,搜集了有关幸福的名言,如:徐特立的“想不付出任何代价而得到幸福,那是神话”;果戈理的“如果有一天,我能够对我们的公共利益有所贡献,我就会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四、重视朗读,读出“其义”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知道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此外,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楚等。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另外,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把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比如教学《去年的树》,我让学生找出小鸟与树、树根、大门和小姑娘之间的对话,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读出当的情境和人物的心情……

  五、读写结合,培养学生阅读与写作的能力

  读写结合,这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规律。读可丰富词汇、积累语言,为写奠定基础;反之,写对读又有促进作用,能提高读的自觉性、积极性,能提高读的质量。为此,每学期,我都要求学生做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摘录课外阅读中自己喜欢的词、句、断,甚至篇。同时指导学生出黑板报、写随笔,要求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这就势必让学生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广泛地收集所需要的材料。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教育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