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小班教案

小班教案

发布于:2021-04-01 11:23:48 作者:

关于小班教案7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班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小班教案7篇

小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记住故事名称、主要角色及对话。

  2、能用连贯语言讲出角色间的对话。学习词语:蹦蹦跳跳、摘、顶着。

  3、教育幼儿同伴间要互相团结、互相帮助。

  活动准备:

  故事图片、角色头饰、雨伞

  活动过程:

  (一)出示雨伞,引起幼儿的兴趣

  小朋友看,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把什么?(雨伞)

  那我们什么时候要用到这把雨伞呢?(引导幼儿说:下雨的时候)小朋友真聪明,都知道下雨的时候我们要用到雨伞、雨衣,这样我们身上就淋不到雨了,就不会湿了。

  (二)学习故事

  可是,有一天突然下雨了,小白兔在草地上玩耍没带雨伞,那它是怎么办的呢 ?下面听老师给你们讲这个故事。

  1、交待故事名称后,直接提问:故事的名称是什么?

  2、逐一出示故事图片,教师边讲述故事边提问:

  刚才,老师讲到谁在草地上玩?(小白兔)小白兔是怎样来到草地上的?(学习词语:蹦蹦跳跳)跟幼儿一起用动作表示。小白兔玩着玩着天怎么样了?(下雨了)小白兔有没有淋到雨,那它想了一个什么办法来避雨的?(学习词:摘、顶)请个别幼儿上来表演这些动词。

  3、教师继续讲述故事,然后提问:

  小白兔走呀走,前面遇到了谁?(小鸡)小白兔看见小鸡被雨淋到了,它连忙说了一句什么话?(引导幼儿说出:小鸡,小鸡,快到叶子底下来吧!)请个别幼儿回答,集体练习。这时候,小鸡有礼貌的说了什么?(让幼儿学说:谢谢你,小白兔)请个别幼儿上来扮演角色,练习动物间的对话。

  方法同上,让幼儿练习小白兔、小鸡和小猫之间的对话。

  4、幼儿与教师一起边表演边讲述故事。

  5、启发幼儿说一说:“如果下雨,手中没有雨具,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避雨?”

  6、利用角色头饰,请部分幼儿表演,启发幼儿学说故事中的对话。(引导幼儿用清楚、连贯的语言进行表达)

  (三)教育幼儿相互间要团结友爱、互帮互助。

  听了这个故事后,你喜欢谁,为什么?

  《下雨的时候》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的思维很活跃,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经验,他们观察分析画面,想像一些故事情节,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能够了解图片中的含义,大概说出图中所要表达的意思,但是不明白所要表达的意义:遇到困难的时候要互相帮助,应该随时抓住机会告诉孩子们遇到困难要互相帮助,如:有小朋友没带铅笔、橡皮的时候,要给予帮助等。

  活动后,我反思这个问题:在阅读活动中,孩子们所理解的故事情节远离文学作品原意时,教师应该如何作出反应,是去顺应孩子,呵护他们创造性的思维火花,提升他们的经验呢?还是按部就班地追求原定的教学目标,把孩子的思路引向作品的主题呢?

  我想,我们所追求的应是“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不仅要关注教育目标的实现,更要考虑实现这个目标是否有价值,以及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和方式是否有助于孩子的发展。我们不要太在意活动的结果是不是符合作品本身,而应更多关注活动是否能激活孩子的思维,孩子的发言有没有自己的理由,在交流中能否擦出火花,产生共鸣?文学作品本身也是作家创作出来的,作家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

小班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小袋袋”绘本系列是着名绘本大师查尔斯·福格的作品,一共四本,《我是小袋袋》是其中一本,主要向幼儿介绍小袋袋这个动物形象。

  小袋袋是一只憨态可掬、天真活泼的小袋熊,它的神态表情、举手投足就像个三岁左右的宝宝。这个形象极具亲和力,能让低龄幼儿产生由衷的认同感,孩子们在阅读中从始至终体验到快乐和新奇。将如此可爱的小袋熊介绍给孩子们做朋友,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在集体阅读中我们让幼儿分别进行了三次阅读。首先引导幼儿观察理解绘本,然后在初步理解绘本的基础上进行独立完整的感知,引导幼儿用接讲和独立讲述的方式讲述内容,最后迁移学习经验,运用“我喜欢……”的句式结合生活经验讲述。

  为了使绘本更适合孩子们的阅读与理解,我们对绘本进行了适当的改编:适当删减画面,减少篇幅,选择了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活动场景,按照理解讲述的侧重点不同调整了阅读,顺序,将原来较为零散的描述性语言,改编成可以让幼儿接话或独立讲述的语言。另外,因为绘本中主要运用了“我喜欢……”这个句型,所以我们将活动名称定为“我喜欢……”。

  活动目标:

  1、观察、阅读画面,理解小袋袋喜欢的事情,感受小袋袋的天真活泼。

  2、愿意用动作、语言参与阅读活动,尝试运用“我喜欢……”、的句式进行讲述。

  3、喜欢和同伴一起阅读图书,体验集体阅读的快乐。

  活动准:PPT《我喜欢》,电脑。

  活动过程:

  1、认识书中主要人物——小袋袋,知道书名,猜想小袋袋喜欢的事情。

  师:老师请来了一个新朋友,t看看它是谁?(幼儿看图片自由讨论)这是小袋熊,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小袋袋,我们和它打个招呼吧。

  小袋袋很可爱,它喜欢做很多事情,你们猜猜它喜欢做什么?喜欢衰什么游戏呢?(幼儿猜想)

  2.初次阅读PPT((我喜欢》,理解并表达画面内容。(重点理解和讲述小袋袋跑步、玩泥巴、躺在妈媚怀里等画面)

  (1)跑步师:谁在跑步?

  幼:小袋袋在跑步。

  师:还有谁在跑步?

  幼:考拉熊、乌龟、青蛙、小虫。

  师:谁跑在最前面?

  小结:小袋袋喜欢和好朋友们一起跑步,和它一起跑步的小动物有小虫、考拉熊、乌龟,还有青蛙。(左右方位讲述)

  (2)鬼脸师:你们为什么笑啊?笑什么呀?

  幼:吐舌头。

  师:小袋袋在吐舌头、顶鼻子、拉耳朵,我们来学一学,给旁边的小朋友看好不好看,好吗?

  小结:小袋袋喜欢做鬼脸,吐吐舌头、拉拉耳朵、顶顶鼻子,真好玩。

  (3)泥巴师:小袋袋在玩什么?

  幼:泥巴。

  师:小袋袋身上哪里有泥巴呀?(上下方位讲述)幼:头上、手上、肚子上、腿上。(教师动作提示)小结:小袋袋喜欢玩泥巴,头上、手上、肚子上都是泥,玩得真开心。

  (4)大树师:小动物们在干什么?

  幼:小兔在跳……师:谁一动不动的呀?它举着树叶像一棵什么呀?

  小结:小袋袋喜欢变成一棵大树,一动不动地站着。

  (5)捉迷藏师:小袋袋在干什么?(动作引导,头、手缩成一团)谁躲起来了?谁荏找它?

  小结:小袋袋喜欢捉迷藏,把自己缩成一团,让大家找不到它。

  (6)回家师:玩了一天,小动物们都回家了,谁在门口等它?

  (7)睡觉师:天黑了,月亮出来了,小袋袋要睡觉了。谁抱着小袋袋?小袋袋躺在妈妈的怀里感觉怎么样呀?

  幼:舒服、温暖……幼儿感受“小袋袋最喜欢躺在妈妈的怀里睡觉,又温暖又舒服”。

  3、完整观看PPT,在前期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感知绘本内容及画面。

  在音乐中静读《我喜欢》,每幅画面给孩子一点理解的时间。

  4、师生共同阅读并讲述。

  师:小袋袋喜欢玩这么多好玩的游戏,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说一说吧。

  5、运用“我喜欢……”的句式,结合生活经验进行讲述。

  师:小袋袋喜欢玩,也喜欢做好多好多的事情,小朋友们喜欢做什么呢?

  6、活动结束。

  从幼儿喜欢的游戏中选择他们最喜欢玩的游戏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通过这个活动,我感受到我们班的孩子当中,有一部分思维活跃、积极,能主动从作品中去吸收知识,并结合自己平时的观察体验进行再创造。

小班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年龄小,对手工活动比较感兴趣,它们又都很喜欢小动物,对小动物的关爱产生浓厚兴趣。所以我设计了《刺猬》这节活动。通过让幼儿学习团、捏的泥工方法及辅助物表现小刺猬的特征,养幼儿的手工技能,让幼儿自觉萌发帮助别人真快乐的情感,验泥工活动的乐趣。

  活动目的:

  1、团、捏的泥工方法及辅助物表现小刺猬的特征。

  2、发展手指的灵活性。

  3、体验泥工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物质材料准备:橡皮泥、泥工板、牙签、绿豆、课件。

  知识经验准备:已初步了解刺猬的外形特征。

  活动过程:

  一、走线

  师:小朋友的小手在哪里呢?请小朋友伸出你们的小手跟老师一起听音乐做动作好吗?

  (分析:通过走线活动,能让幼儿顿时安静下,既能在舒缓的音乐中培养幼儿的注意力)

  二、出示课件一,引导幼儿观察刺猬图像资料

  师:屏幕上面有谁?(幼:刺猬)

  师:哦,原来是一只刺猬

  师:小朋友说说小刺猬长什么样的呢?(特别指出刺猬重点特色部位:细细的嘴、尖尖的刺)

  师:小朋友你们看,刺猬妈妈现在哭的可伤心了,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幼儿自由讨论)小结:原来刺猬妈妈的宝宝不见了,刺猬妈妈遇到了困难,我们一起来帮助她好吗?我们一起用橡皮泥来制作很多的刺猬宝宝送给刺猬妈妈好吗?(分析:通过课件运用,让幼儿更直观的去观刺猬外形特征,再贯穿一个刺猬妈妈需要帮助的情境,萌发幼儿帮助别人的愿望)

  三、出示课件二,介绍制作小刺猬的材料。

  师:今天林老师要教小朋友一个新的本领,那就是用以下这些材料来制作形象生动的刺猬宝宝!

  师:我们需要用到橡皮泥、绿豆、牙签,用橡皮泥来做刺猬的身体,绿豆用来做刺猬的眼睛,牙签用来做刺猬身上的刺。

  (分析:材料的准备源于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绿豆、牙签,让幼儿更清楚知道这些材料的用途)

  四、学习塑造小刺猬的方法

  师:我们先把一团泥放在手掌中团成鸭蛋形,再用食指和拇指将一头捏成尖尖的嘴巴,把小豆子嵌在头的两侧做眼睛,然后取牙签从刺猬身后向头部顺一个方向斜插在刺猬的背上。

  (分析:利用展示台,教师在示范的整个,全体幼儿都能清晰的观察到)

  五、提出要求,引导幼儿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师:提醒小朋友们刺猬的嘴巴是尖尖的,所以在制作的过程中要注意把嘴巴捏成尖尖的形状,在使用牙签的时候要注意安全,不能用牙签去戳旁边小朋友。

  (分析:有些小朋友动手能力比较弱,常常坐着不动,依赖性强,又有些小朋友平时过于活跃好动,一时不注意就会调皮捣乱,这一环节,教师要顾全大局,照顾到能力较弱的幼儿,也要做到活动过程中的安全提醒

  六、引导幼儿摆放作品,互相交流分享制作成果及体会。

  师:小朋友请你们把自己制作的刺猬宝宝送到刺猬妈妈身边吧!

  师:完成作品的小朋友,把桌面上的材料收拾干净,归位摆放好。小结:小朋友帮助了刺猬妈妈找到了自己的宝宝,不仅帮助了别人,使别人的困难得到了帮助,自己也会感到很开心!等会老师也会把剩下的材料投放在我们的美工区里面,有兴趣的小朋友可以进去继续制作。

  教学反思:

  本次我开展的教学内容是:艺术活动《刺猬》,活动中,我首先引导孩子们通过观察泥塑刺猬,讨论并说出刺猬的外形特征。如:身体是椭圆形的,一头尖一头圆,尖的一头是刺猬的头,背部长满了刺。其次通过语言:刺猬妈妈遇到了困难,我们一起来帮助她好吗?我们一起用橡皮泥来制作很多的刺猬宝宝送给刺猬妈妈。以此引起孩子们的兴趣。

  活动前,我就预想到小朋友们对使用辅助工具进行泥工制作很感兴趣。果然,在活动中,每个小朋友都能认真地搓圆球,期待着刺猬的身体成形后可以帮助小刺猬安上一根根的“刺”。在往小刺猬的背上插牙签时,特别地开心,一边插牙签一边数数呢!泥工活动是孩子们喜欢的活动之一,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就是动力,小朋友们有了浓厚的兴趣,做出来的刺猬才更生动形象。从孩子们喜爱的泥巴入手,加强泥工教学,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也大大锻炼了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这对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今后的泥工活动中我们可以多投放一些辅助材料供幼儿使用,帮助和引导幼儿发现各种物品的特点和用途,从而逐步来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小班教案 篇4

  一、设计思路:

  我班在进行“做蛋宝宝爸爸妈妈”的主题活动时,很多幼儿的鸡蛋被摔碎了。通过谈话孩子们发现:蛋宝宝是因为滚动,立不住而被摔碎的。“那么怎样才能让蛋宝宝立住呢?”这一挑战性的问题立刻引起了孩子们的关注,他们兴奋的把蛋宝宝放到墙角、桌腿边去尝试,但都失败了。由于小班幼儿年龄特点与生活经验所限,他们还没有想到借助辅助材料来帮忙,此时他们只是乐此不疲的玩着。在孩子们一遍遍的尝试与失败中,我找到了引领他们深入探究的方向,于是《蛋宝宝立住了》这一科学探究活动便诞生了。

  二、活动目标:

  1、尝试借助辅助材料,探究让鸡蛋立住的方法。

  2、能积极参与探究活动,体验发现的乐趣。

  三、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1、每人若干个熟鸡蛋,并画好五官做成蛋宝宝。

  2、各种辅助材料:

  (1)、镂空材料:瓶盖、光盘、花片、塑料夹子等。

  (2)、实心材料:方形积木、硬币、圆纸卡等。

  (3)、可变形材料:橡皮泥、毛巾、沙包、积木块等。

  3、每人一个记录笺中间隔开,并分别贴上笑(哭)脸蛋宝宝。

  经验准备:

  1、幼儿经历了做蛋宝宝爸爸妈妈很辛苦的情感体验。

  2、幼儿已经了解鸡蛋是因为滚动、立不住而被摔碎的。

  四、活动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发幼儿探究兴趣。

  1、与幼儿一起回忆蛋宝宝被摔碎的原因。

  2、启发幼儿讨论:“用什么方法可以让蛋宝宝立住,不再摔碎呢?”

  (1)、出示准备好的镂空材料与实心材料。

  (2)、出示标记图,请幼儿观察并说出标记图的使用方法。(即:能让蛋宝宝立住的,用笑脸表示;不能让蛋宝宝立住的,用哭脸表示。)

  (3)、引导幼儿进行猜想并记录。

  (二)、幼儿实验论证。

  教师观察幼儿实验情况,适时介入指导,指导策略:

  1、观察幼儿是否运用了所有材料进行尝试,以幼儿没有采用的材料,与幼儿共同实验,充分感知。

  2、随机判断幼儿是否理解标记图意义,并引导其进行记录。

  3、与先完成实验的幼儿进行交流,引导其观察“为什么这些玩具能帮助蛋宝宝立住,而那些不能?”

  (三)、记录整理探究结果,提升经验。

  1、将幼儿探究结果记录在黑板上。

  2、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并归纳“从中发现了什么?”

  (即:中间凹进去的镂空材料能让蛋宝宝立住,实心材料则不能。)

  (四)、提供挑战性材料(可变形材料),引导幼儿迁移经验,解决新问题。

  (即:将可变形材料变形成中间凹进去的形状,使蛋宝宝立住。)

  幼儿操作深入探索,教师观察实验,并随机判断幼儿当前经验,适时介入指导。

  (五)、分享交流。

  1、引导幼儿互相欣赏同伴的探究结果,比较与自己的方法是否相同。

  2、幼儿间相互交流,说出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让橡皮泥、毛巾、积木等,帮助蛋宝宝站住的?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活动延伸:引发幼儿到生活中寻找“还有哪些东西能帮蛋宝宝立住?”

  活动反思:

  小班科学探究活动《蛋宝宝立住了》适宜之处体现在:

  1、教师能从幼儿关注点、兴趣点出发,及时捕捉教育契机,生成此次探究活动。既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又提高了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活动中教师选择的材料是幼儿熟悉的、常见的物品,如:花片、积木、沙包、毛巾、硬币、夹子等,这些材料的提供会使幼儿感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幼儿与材料的'互动。

  3、材料投放具有层次性,这种由易到难的操作探究,有利于幼儿运用已有经验来解决新问题,从而进一步促进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小班教案 篇5

  一、活动目标

  1、教会幼儿自己上厕所,不尿湿裤子。

  2、教育幼儿当厕所人多时,不争抢,学会谦让。

  二、活动准备

  教师将本班厕所打扫干净,便于幼儿参观。

  三、活动过程

  1、参观厕所。

  教师带领幼儿参观本班活动室的厕所。让幼儿知道厕所是大小便的地方。

  2、认识男厕所和女厕所。

  分清便池、便桶或便槽,知道男孩、女孩小便的方法是不一样的。男孩站着小便,用便池;女孩坐在便桶上或蹲在便槽上小便。

  3、参观幼儿园公用厕所。

  教师带领幼儿参观幼儿园的公用厕所,告诉幼儿在室外活动时,可就近入厕。

  4、让幼儿懂得大小便时要上厕所。

  (1)带幼儿回到活动室,教师提问,幼儿回答。玩游戏时想小便怎么办?吃饭时想小便怎么办?集体活动时想小便怎么办?(教育幼儿在集体活动前、饭前、睡觉前上厕所,有小便时应及时上厕所小便,不要憋尿,尿湿裤子。)

  (2)教师请幼儿谈谈讲讲。

  小便时厕所里人多怎么办?小便急怎么办?(厕所人多时不争先,不拥挤,依先后顺序小便。小便急时,可与其他幼儿协商,让自己先用厕所。)

  5、教男孩子上厕所。

  (1)教师请男孩子谈谈;怎样上厕所才不会将小便弄到便池外?(小便时,不要离便池太远,避免小便弄到便池外,不要离便池太近,以免弄赃裤子。)

  (2)教师还要告诉男孩子,穿有拉链的裤子小便时,要小心,不要损伤皮肤。

  6、教女孩子上厕所。

  教师请女孩子谈谈,怎样上厕所才不会让小便弄湿裤子?(小便时,要将裤子脱低一些,然后坐在便桶上;蹲在便槽上小便时,要用手托住裤子。)

  7、请想上厕所的幼儿去小便。教师观察幼儿入厕情况,及时予以评价。

  四、活动建议

  1、在日常活动中,教师应随时提醒幼儿及时大小便,用厕所人多时应相互谦让。

  2、请家长注意不要给男孩子穿带拉链的裤子。女孩子的裤子要易于穿脱。

小班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幼儿认识一些常见水果。知道他们的外形,颜色,吃法以及味道。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孩子们知道多吃水果的好处,养成多吃水果的习惯。

  3.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对水果的见解。

  4.知道人体需要各种不同的营养。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常见水果的外形,颜色,以及吃法。同时知道多吃水果有益健康,养成多吃水果的习惯。

  活动准备

  常见水果(苹果、香蕉、桔子、梨)实物以及桃子,石榴等水果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开始环节:复习手指操(小白上楼梯),导入课题。

  二.基本环节:逐一出示四种常见水果,引导幼儿认识(从外形,颜色,吃法以及味道上来区分)

  1.看外形:苹果是圆的,红红的。香蕉是长长的,黄色的。桔子是桔黄色的,圆圆的。梨是淡黄色的,上边小,下边大的椭圆形。

  2.实际吃:注意引导幼儿,香蕉和桔子要剥开皮后才能吃,苹果和梨要洗干净才能吃。也可以削掉皮吃。

  3.品尝味道:分给幼儿常见水果,让他们细细品尝后,说出是什么味道?

  三.结束环节:

  1.这些是常见水果,我们还见过那些水果?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说出来,(比如:桃子,石榴,葡萄等)并认识。

  2.水果里有很多对我们身体有好处的东西,所以我们要多吃水果.

  四.延伸环节:

  水果由于产地不同,种类也不同,建议孩子们走进大自然,多认识一些水果。比如:火龙果、荔枝、榴莲等。

  教学反思

  1.本课能充分尊重幼儿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积极调动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师幼互动良好,课堂气氛活跃。

  2.教学环节设计合理,过渡自然。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幼儿的认知能力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高。特别是结束环节和延伸环节更给了孩子学习的动力,因为他们没有见过这些水果,所以很好奇,给以后的学习创造了学习的动力。

  4.如果以后再讲这节课,我将把重点部分用在教幼儿认识一些热带水果和其他亚热带水果上。(教法和这节课相同。)(先看再吃)常见水果则一带而过,因为这些水果他们常见。

  小百科:水果腐烂程度越高,链格孢毒素含量越高,离病斑越远的部分,含量则越低。所以,并不是所有烂水果都不能吃。如果机械损伤和冷害的水果,只要没长时间放置,滋生微生物的话,还是可以吃;而对于霉变腐烂的水果,如果霉变的部分不是很严重,挖去病斑外2cm处,剩余部分还可以食用,如果霉变超过水果三分之一甚至一半以上,就不宜食用了。

小班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巩固对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认识,知道各形状的简单特征。

  2、在正确感知图形的基础上,能按物体的形状分类。

  3、能愉快地参与操作活动,并在集体面前大胆地表达。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背景图两张、方形、圆形、三角形宝宝卡片各一张。

  2、三种形状的实物挂牌(与幼儿人数相同)。

  3、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导入课题。

  1、认识圆形、方形、三角形,知道其简单特征。

  师:小朋友,图形王国里来了几位朋友,大家想认识吗?(圆形、方形、三角形分别做自我介绍。)2、师:刚才三个形状朋友介绍了,现在,你们认识它们了吗?能说出它们长什么样吗?

  师:再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三个朋友,好吗?(师小结)圆形它是圆圆的,没有角。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方形它是方方的,有四个角,有四条边。

  二、按物体的形状分类。

  1、小朋友,图形王国的宝宝要到草地上去玩了,你们能帮助图形王国的这些宝宝送回家吗?

  哎呀,形状朋友想请小朋友们帮忙了。先看看哪些图形宝宝在草地上玩?它们是什么形状的?请小朋友说一说。

  如:皮球是圆圆的,是圆形妈妈的孩子。电视机是方形的,它们是方形妈妈的孩子。帆船宝宝是三角形的,它是三角形妈妈的孩子。

  小朋友真棒,帮形状妈妈把孩子都送回了家。

  三、游戏:找朋友

  师:小朋友看看胸前,你现在是什么形状的图形宝宝呀?找和你一样的图形宝宝做朋友,一起来跳舞吧。

  四、幼儿操作:喂图形娃娃吃饼干。

  哎呀,图形王国的宝宝们饿了,我们送点饼干给宝宝吃吧。圆形宝宝喜欢吃圆饼干,方形宝宝喜欢吃方饼干,三角形宝宝喜欢吃三角形饼干,请小朋友给图形宝宝送饼干吧!

  小朋友真能干,把饼干送到形状王国去吧,和那里的形状宝宝一起分享。

  小百科:图形是指在一个二维空间中可以用轮廓划分出若干的空间形状,图形是空间的一部分不具有空间的延展性,它是局限的可识别的形状。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幼师资源   幼儿教案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